 
    
万万没想到,曾经“钱多事少”的美国空军,近几年也开始显得捉襟见肘,不得不靠延寿和升级来维持战力。根据媒体报道,从2025年起,美国已对37架F?15C进行了机体延寿与技术改装。说到F?15C,这型机的服役时间很长——它们大多是在1990年前出厂的老机型。那为什么这些老战机要被延迟退役整整十年?下面我们来把事情梳理清楚。
先看美国的F?15家族。F?15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服役的重型作战飞机,后来根据任务和改进划分出A/B/C/D/E等多个型号。到了最近,又发展出被称为“四代半”的F?15EX。到2025年,美国空军大约拥有400多架F?15家族飞机:其中F?15C/D合计约180多架,F?15E大约210多架,而全新的F?15EX目前仅交付了9架,产量远远跟不上替换老机的需求。
原本美国空军计划在2026年前退役那180多架F?15C/D,由F?15EX接替。但理想遇到现实:F?15EX交付缓慢,短时间内无法大规模替换老机队,因此原计划被迫中止。为了不让机队规模骤减,美国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——对现役老机进行延寿与改装。按公开数据,截止2025年已有37架F?15C完成了延寿与升级,目标是让这些机型至少服役到2030年以后;未来几年,预计剩余的140多架F?15C/D也将陆续进行类似改造,F?15D的退役时间则会更往后推。
展开剩余62%实际上,这种“旧机改装、拖延换代”的情况,并不仅限于美国。日本、韩国等也面临类似难题。以日本为例,日空现役大约200多架F?15J,即便最年轻的一批也在2000年前后服役,已运行约25年。日本计划对这些F?15J做延寿与升级,希望让它们服役到2060年前后——可想而知,到了那时周边国家的战机世代会如何发展,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印度方面也在对苏?30MKI进行寿命延长与现代化改造,目标是确保其能服役到2040年以后。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各国同时延寿旧机的现象?主要有两点:一是换装新一代战机的费用极高,即便是财政充裕的国家也要顾及预算节奏;二是新机生产交付速度赶不上退役节奏,导致战力断档。换句话说,新机“难产 贵”是逼着空军们把老机“补一补、顶一顶”。
那中国会不会也遇到同样问题?文中认为,答案是肯定的,尤其是2010年代后入役的机型更可能被考虑延寿。回顾历史:上世纪90年代,中国为了提升空中力量,从俄方引进了70多架苏?27系列飞机,并在90年代末开始国产化(即歼?11A);随后又分批引进约100架苏?30系列。由于老式俄系飞机在寿命和可靠性上存在一些问题,那些早期进口的苏?27和最早批次的歼?11A已经大部分退役或转作训练机使用。
不同的是,之后国产化的机型像歼?11B(2007年定型)和歼?16(2016年定型),大量采用了国产系统与技术,整体性能与寿命都有明显提升。作者判断,当这些机型进入服役后期,进行机体延寿与升级是大概率事件——毕竟在获得制空权、摧毁对方防空体系后,不是每一个任务都需要最先进的第五代或第六代飞机;保留一部分老机去执行次要或“杂活”任务,从成本效益角度看也合情合理。
关于各型飞机的具体发展和演变还有很多故事可讲,作者表示会在后续文章中继续展开。总的来说,全球多国同时面对的,是换代成本与交付节奏的现实约束,这也使得“旧瓶装新酒”的延寿升级成为一种常见且必要的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在线配资网-长线配资炒股-官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