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
在解放军历史上,先后组建过19个兵团,要问哪个兵团的战斗力最强,那非四野的13兵团莫属。
最好的证明就是,1948年12月,13兵团首次组建时,下辖三个军,分别是李天佑率领的38军,梁兴初任军长的47军,以及由虎将钟伟统领的第49军。如此豪华的阵容,13兵团的战斗力可想而知,在当时绝对冠绝全军。
不仅如此,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,中央首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13兵团,后来的东北边防军,乃至首批入朝的志愿军,都是以13兵团为基础组建的。
可就是这支堪称我军史上最强兵团的部队,首任司令员和政委在大授衔时,却都遭遇了人生的滑铁卢,一位未获得军衔,一位仅是中将,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。
展开剩余75%13兵团的首任司令员是程子华,他的资历和职务非常耀眼,长期与大将级别平起平坐。
红军时期与徐海东搭档,担任红25军军长,红15军团政委,抗战时接替聂帅,担任晋察冀代司令员兼政委。
解放战争爆发后,程子华奉命前往冀察热辽军区,担任司令员兼政委。在冀察热辽,程子华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,不仅创建和壮大了冀察热辽根据地,还拉起三个纵队,五个独立师、两个骑兵师、一个炮兵旅,共计20余万人的队伍。后来四野的8纵、9纵、11纵,就是程子华从冀察热辽带出来的。
1948年,东北野战军组建了两个兵团,程子华担任第二兵团司令员,政委是黄克诚大将,而第一兵团司令员则是肖劲光大将。
按理说以上面的资历和职务,程子华在1955年搏一个大将应该很轻松,可最终他却被调离军队,未获得任何军衔。
对于程子华未获得军衔的原因,很多人认为是擅自攻打密云,遭到毛主席的批评,被调离军队。
其实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,因为在平津战役后,程子华仍然得到了重用,先是担任北平警备司令兼政委,后又带领13兵团一路南下,参加了渡江战役等一系列大战。
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为了发展地方,程子华才被调离军队,回到家乡山西担任省委书记,而这也是他错失军衔的直接原因。
程子华担任13兵团司令员时,先后有三位政委与他搭班子,第一位是黄克诚,第二位是肖华,第三位是莫文骅。同为兵团政委,一位是大将,一位是上将,为何莫文骅只是中将呢?问题就出在1952年全军评级上。
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正职将领,莫文骅应该评正兵团级,可由于他得罪了人,只被评为副兵团级,最后遗憾错失上将。
那莫文骅得罪了什么人,为何能直接影响他的定级呢?这件事还要从抗战时说起。当时为了保卫党中央,组建了八路军留守兵团,由肖劲光任司令员,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,政委一职空缺。
当时高岗一直在为这个职务活动,但考虑到他已经身兼数职,精力有限,莫文骅就给上级和中央写了一封信,建议由肖劲光兼任留守兵团政委,结果很快得到了中央的批准。计划落空的高岗很气愤,通过打听得知是被莫文骅的一封信搅黄后,便记恨在心。
不过在此之后,两人的交集并不多,一直到1951年,莫文骅调任东北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,当时军区司令员正是高岗。虽然时隔多年,高岗仍对当年的事情怀恨在心,处处打压莫文骅。
很快到了1952年评级,作为解放战争时的正兵团职将领,东北军区最初给莫文骅上报的是正兵团级,可高岗在审阅时,却故意改成了副兵团级,还美其名曰说莫文骅是老同志,一贯有谦让的作风,应该起到带头作用。
这样一来,莫文骅也无法争辩,去理论岂不成了“骄傲”,没有“谦让作风”?最后只能吃了个哑巴亏。
如果莫文骅能评正兵团级,那1955年大概率会是上将。当时36位正兵团级将领,两人是大将,33人是上将,只有一个徐立清是中将,还是多次主动申请才降下来的。
发布于:河北省盛达优配官网-在线配资网-长线配资炒股-官网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